3231609_1264832276rc4j.jpg  

葫蘆絲(又叫葫蘆簫、篳朗叨、潑勒翁、布賴、米倫、比格寶、渥格寶、拜洪廖或同格滿),是阿昌德昂布朗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屬簧管樂器,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傣語稱「篳朗叨」,「篳」是傣族氣鳴樂器的總稱,「朗」是直吹,「叨」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阿昌語稱「潑勒翁」,「潑勒」是,「翁」是葫蘆,意為葫蘆簫。德昂族稱「布賴」,「布」是吹,「賴」是葫蘆,意為吹葫蘆。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稱「米倫」、「比格寶」、「渥格寶」等。佤語稱「拜洪廖」,「拜」是簧管樂器的泛稱,「洪廖」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的簧管樂器。西盟佤族又稱「背板」。布朗族稱「同格滿」。 葫蘆絲代表作是《月光下的鳳尾竹》。

  

以下將要播放的是改編的葫蘆絲獨奏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此樂聽起來非常的優美,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不由聯想起那鬱鬱蔥蔥的鳳尾竹林,別具一格的傣家樓閣撒落在竹林間,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隱隱飄出的陣陣葫蘆絲,幽攸抑揚,輕清淡雅。

(Hulusi 葫蘆絲)  月光下的鳳尾竹

 

低沉、悠揚、委婉的葫蘆絲聲,是那樣地醉人:

皎潔的月夜,瑞麗江靜靜地流淌,

江水在銀色的月光下波光粼粼,

月光如水,靜靜地瀉在一片片鳳尾竹上,

參差斑駁的竹影在風中搖曳。

微風輕拂鳳尾竹,

遠看像一層綠色的霧在舞動,

竹樓裏美麗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

竹樓外癡情的阿哥愛慕的葫蘆絲聲,

在靜謐的夜晚愈加纏綿,

彼此正傾訴著心中的愛戀。

這月光,這葫蘆絲,這愛戀,

音律的婉轉,如此的柔美,

真情的愛慕,

令人的嚮往,月光下面的鳳尾竹,

充滿了詩情畫意,傣家兒女的情歌聲聲,時時打動著我們的心……

1979年天津歌舞劇院一行三人到雲南省德宏州采風,詞作家、詩人倪維德先生在芒市壩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談情說愛、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蘆絲聲聲,晚風刮來竹尖輕搖……詩人詩興大發,揮筆寫成《月光下的鳳尾竹》歌詞,“鳳尾竹”之比擬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昇華,隨後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譜曲。

  

鳳尾竹是什麼品種的竹子?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3231609_1264834297jHqj.jpg  

鳳尾竹

 在雲南省德宏州潞西市境內生長著一種竹子,傣語稱“麥黨汗”,本地漢語稱“里拉竹”。特別是芒市壩子整個壩區幾乎被這種竹子覆蓋。這種竹子的生長特性是以蓬為單位,且發蓬不大,每蓬幾根至十幾根竹子不等,遠遠望去稀稀落落,就象散開的鳳尾一樣。

有關鳳尾竹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個傳說,誰要是能得到鳳凰的一根羽毛,就能變得和鳳凰一樣美麗。一棵綠竹知道後,心裏想:雖然我和松樹哥哥、梅花妹妹一起被人們稱作“歲寒三友”,但我多想和梅花妹妹一樣美麗啊。於是,他央求小鷹弟弟幫他去鳳凰那兒求取一根羽毛。小鷹同意了。他飛過九座高山,越過九條大河,終於見到了鳳凰。善良的鳳凰真的托小鷹給綠竹帶來了一根美麗的羽毛。綠竹高興極了。他拿著羽毛手舞足蹈起來。突然,一道霞光閃過,綠竹長高了,枝葉也變細了。他那青綠色的莖彎曲下垂,真像漂亮的鳳尾。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種四季常青、體態瀟灑的綠竹叫做“鳳尾竹”了。

 

葫蘆絲的樣式 

傣族葫蘆絲的樣式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篳朗叨」,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竹管下端,嵌有銅簧片,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可吹出由(g~g1)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其餘兩根是副管,只設簧片、不開音孔,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時,主管奏主旋律,副管發單音,形成和聲效果,音色柔美悅耳。

阿昌族葫蘆絲的樣式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潑勒翁」,意為「有葫蘆的簫」。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條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西盟佤族葫蘆絲的樣式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絲為「拜洪廖」,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僅長兩厘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絲的傳說

 

傳說一

關於葫蘆絲吉祥發源地和有關葫蘆絲的起源傳說故事被廣泛認為是在葫蘆絲之鄉-----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而且早在先秦時代那裡就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了。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江畔,一次山洪爆發,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蘆,立刻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勐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前來取經,相繼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並得到了世代相傳

 傳說二

外有個傣族的傳說是上古時代有一頭凶獸,經常下山來吃人和牲畜。此時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歷經千辛萬苦,到了女媧娘娘的宮殿,女媧娘娘被阿泰的誠心感動,賜予他一隻葫蘆,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等凶獸出現之時,用葫蘆將凶獸收取。但凶獸依然在葫蘆里亂撞,於是阿泰將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蘆的底部,凶獸終於在裡面安靜了下來,再也沒有出來作怪。後來為了紀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這葫蘆和竹子模樣作出了葫蘆絲,作為樂器流傳了下來

瑤族舞曲(葫蘆絲演奏)

 

 

arrow
arrow

    史大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